中国神话和西方神话一个显著地区别在于人与神的区分与塑造。国人信仰的多元化与西方信仰的单一形成对照,有如中餐的丰富多彩与西餐的单一乏味。
中国神话是通过全民族的记忆集体传承下来的,记录了五千余年前的中国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的社会场景,这个时间也比荷马史诗所记录的神话历史时间长了两千多年。从人类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过程看,中国古人用只言片语所记录于地理、历史书籍中的图画和文字,表现为中国上古神话更多记录在中国的历史中。中国的神话多是口耳相传的单一故事。由于地理、历史原因,中国神话保存下来的数量少且缺乏系统性。
最典型的是道教教义中 “故事性”神话内容,更多的被看成是某一宗教故事。这就决定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是中国没有一本为神话故事而创作的专著,上古神话都只言片语的散落在《山海经》、《水经注》、《史记》、《礼记》《尚书》、《楚辞》等古代经典中。
中国神话中的神都是上天派来解救人民疾苦的英雄,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大羿射日等无不如此。总之,英雄就是神。中国上古神话是一个由贤者、圣人***的神圣世界(多神论)。她们必须有大无畏的奉献精神、都是舍己为人的。天下大同、王道,体现出君临天下的气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满腔干一番事业的情怀。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折射出老百姓出人头地的英雄情结。
中华民族只有价值信仰(实用主义),没有宗教信仰。任何宗教,只要与炎黄尧舜的价值观一致,就会有人信仰。佛教来了,就地改造,狗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道教求长生,关公求护佑,赵公明保发财。中国有许多不同民族的人,进佛庙就磕头,进教堂就祷告,进道观就***,各有其主,就是这个原因。所以,不必奇怪中国呈现的多宗教大融合和的奇观。包容,为我所用,关键在于有用。犹如饮食文化,不管什么食材,来者不拒,变着法烹饪,好吃就好。
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文明。爱琴海是古希腊文明的摇篮。希腊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利于海外贸易和海外殖民的发展,更易于从其他民族汲取多元文化要素。
古希腊口耳相传的《荷马史诗》,相传作者是盲人诗人荷马,记录下来的是2800余年前的,西方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的社会场景。
***教的《圣经》,以及***教的《***》,神话的本身就是宗教教义,也被看成是西方民族或***教民族的历史,宗教与神话共同形成了这些民族的传统价值观。
西方的宗教信仰不同于东方的价值信仰,对神的褒贬多以力量、智慧为标尺,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只要能取胜就是英雄。许多神人挑起人类战争来满足私利,也被人们顶礼膜拜。从神话故事中,就不难理解当今西方某些国家为何如此喜欢在别国挑起战争。今天的美国到处干涉,这种表现尤甚。
中国神话和西方神话一样,都是本民族文化、艺术和精神的起源。中国人不信奉宗教,却兼容并蓄,不乏精神信仰,多神并存,实用价值居上。西方的宗教,不管犹太教、***教,信仰唯一真神,信仰融于生活之中。
#泛文化写作营#
针对于中西方神话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东方神话注重于纯粹的神祇叙写,这期间神祇是不掺杂任何人的情感在里面。而西方的神话故事中的神祇更偏向于人性的宣扬,在西方的神话当中神祇身上有特定的人性,他们可以有七情六欲,可以三妻四妾,可以跟凡人媾各生子。这在东方神话当中是万万不可的,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二个方面:
一,形式上有所不同
中国神话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传统神话,反映了早期华夏儿女淳朴的思想以及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幻想,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西方神话解释世界的本源和讲述众神和英雄们的生活和冒险以及对当时的生物的特殊看法。
二:内容上有区别
中方神话为创世神话、伏羲神话、女娲神话、俈帝神话、日月神话、动植神话等。
西方神话为超神与原始神、泰坦神族、奥林匹斯众神、癸干忒斯和其他巨人、概念神和法则神等。
总结:无论是东方神话还是西方神话,都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人们都自然界里许多现象无知的认识所导致的结果。但无论何为,目的都是都美好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一.中西方神话异同
我们知道现代意义的西方文明有三大源头,一是古希腊神话和科学精神,二是古罗马政治法律文明,三是希伯来犹太人的宗教文明。其中古希腊神话影响犹为渊远,堪称渊源中的渊源,要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就得从她的源头讲起。
神的来源差异造成政治文化的差异
在公元前十世纪前,中国古代先民与古希腊先民一样有着极为相似的神话传说与神位的分野,包含有共同的宇宙观概念。然而,它们内部不同的思维差异直接导致在公元前十世纪人类从神话时代转向哲学时代的重大差异,中西文化从此分道扬镳。这个神话的思维差异就是古希腊神话是人神同构,而中国神话是人神同一。我们可以从古希腊戏剧中看到,古希腊神话中的神和人一样,有着喜怒哀乐,有悲欢离合,有人的七情六欲。比如宙斯,他是克洛诺斯之子,万神之王,主管天空.希腊神话中的至高神,掌握雷电,所以又被称为雷神。在母亲蕾亚的支持下,杀了父亲克洛诺斯,成为了第三代神王。性格极为好色,常背着妻子赫拉与其他女神和凡人私通,私生子无数。
西方神话是神拯救世人,每一个人出生身上都是有原罪的,需要被救赎。神明依照血统传承,人类需要神来指引,永无出头之日。中国神话是人改造世界,是抗争,冲破命运的束缚,人类是可以通过对自身修养的提升冲破仙凡之隔,得证大道。
我们首先要知道,只要涉及到文化,就会有地域性。
中国神话,《搜神记》、《封神演义》、《西游记》等,都在中国的内陆环境写得。内陆环境中,安土重迁,等级森严,思想禁锢。
所以中国神话中的神仙,首先都比较严肃,其次都是主流的儒家思想合拍的,有封建等级制,需要仁义礼智信。
西方神话中,北欧神话,是北欧岛屿的产物。北欧在中古世纪,物资溃泛,海盗盛行。
所以在北欧神话中,仇恨和杀戮是主题。
西方神话中,希腊神话,同样是沿海地带的产物。但相对北欧来说,地中海无论是气候、地理都要好太多了。商贸盛行。人民思想开放。
所以在希腊神话中,酒神狄俄倪索斯、有美神阿佛洛狄忒、有丰收之神德墨忒尔都是过着轻松自然的日子。不像北欧神话里的神祗充满了尔虞我诈。
其次,我们要知道文化是跟着社会不断地进步的。
神的权威会从天不断的跌到地。
比如说中国,最早的神话是那“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
有的。旅美作家王小平创作的《刮痧》,就详细讲述了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可以说,迄今为止,还没有哪本书在最着意表现中西方文化区别和冲突方面,超过《刮痧》的。
1.《刮痧》的创作背景
作家王小平,祖籍上海,1955年8月生于北京。中学毕业后,曾在工厂当过工人、宣传科干事等。1***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历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组副组长、《文学故事报》主编等。1990年获美国华盛顿美利坚大学文学创作专业硕士研究生全额奖学金,遂赴美深造,获硕士学位。后进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工作,并由此开始其旅美写作生涯。著有长篇***《白色圣诞》《红色童话》,电影***《刮痧》, 中短篇***集《金戒指》,中篇***《孽缘》,报告文学《曝光》《在纽约的北京人》等。
王小平旅居美国期间,从文人视角对美国社会进行了全方位观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对中西方文化的区别尤其是冲突方面,用客观的笔触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既写出了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区别,也展望了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
2.《刮痧》反映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冲突
1993年,郑晓龙在导演完《北京人在纽约》后,一直寻求与王小平的再次合作。2001年,《刮痧》由作者本人任编剧、郑晓龙任导演的同名电影推出。电影一首映立刻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了旅美华人的高度关注。作品描写的是美籍华人许大同和他的儿子、妻子、父亲在美国生活的故事。作品以亲情为连线,以文化为指归,多层面地展示了中西文化的冲突。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在游戏中一时兴起打了许大同上司的孩子,许大同要求儿子道歉,儿子不从,他一气之下动手打了儿子。在他看来,这是给老板面子,是尊重朋友,是教子有方。他的父亲对此也深表赞同,说:“当面教子,背后教妻”,“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但是,美国人包括许大同的老板和在美国长大的丹尼斯,却坚决不领这个情,他们斩钉截铁地认为:打孩子的父亲是恶魔,为尊重他人却要打骂孩子的父亲更是不可理喻的。
“刮痧”,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一种民间疗法,但在美国却被视为巫术或陋习,甚至等同于虐待。从中国来的爷爷用“刮痧”疗法为孙子治病,在中国人看来老人“刮痧”的每一个手势都体现了对孙子的关爱和呵护,可是美国的儿童保护组织却将“刮痧”瘀痕视为“虐待儿童的罪证”,愤然将孩子的父母告上法庭。而以保护儿童权益为理由的这场诉讼,居然无视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情感,甚至置事实于不顾,而根据所谓儿童保***强行将亲生父子予以隔离,硬生生地阻断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在法庭上,控方律师对中国神话故事《西游记》断章取义,恶意曲解,借以激怒许大同入局的做法,更是令中国读者啼笑皆非。
3.《刮痧》表达出中西方文化互相尊重和融合的愿望
《刮痧》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描写旅美华人创业奋斗及其心路历程的代表作之一。如果说,此前产生的同类题材作品——《北京人在纽约》,侧重表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刚到美国淘金的中国移民,为争取赖以安身立命的物质条件而创业奋斗的历程,那么《刮痧》则着意表现了在美国立足之后华人在文化生活方面的遭遇和困惑,是一种更深层面的奋斗和挣扎。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之中,我们固然很难判断哪一种文化孰优孰劣,但是碰撞带来的困惑和痛苦是双方都无法摆脱的际遇。作者没有对此做出简单的评判,而是在情景交融的描写中让读者有所发现:将孩子当作私人财产而将爱心施之以打骂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把孩子视为社会财富而强行隔离父子亲情的美国法律规范,岂不都应躬身自省么?也许在双方都经历过这些碰撞的痛苦磨砺之后才能使人感悟:只有互相尊重和彼此包容,才能营造中西文化交融与多民族和平共处的世界。
一些华人在西方国家学习或生活多年后,还是选择回到中国,最主要的原因是,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无法融合,互相不能理解的原因。前几年我看了杨澜写的《一问一世界》,她也谈到了她在美国为什么必须选择回国发展的原因。杨澜认为,萦绕在许多飘零智者心头的困境,那就是文化归属。对于身处海外的华人来说,文化归属不是简单的语言问题,它是一套很复杂的体系,是社会环境、群体记忆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交错绾结。当一种文化占据了一个人最初的认知并形成足够的侵入,那留下的烙印即便时间也难以抹平。杨澜知道她永远不可能用“猪八戒倒打一耙”来和美国朋友开玩笑,因为你解释一个猪八戒,就差不多要把整本《西游记》讲述一遍,就算这样,美国朋友依然不明白那个猪八戒为何要“倒打一耙”;杨澜也不可能用《小兵张嘎》《鸡毛信》的故事来和美国朋友分享童年乐趣,因为当你讲述那些怀揣着时代记忆的故事时,对面的美国人却瞪大眼睛,质疑着儿童参战的合法性。
文化的差异就在于此。不同的生活背景决定了各自想法的迥异,无障碍的语言交流不等于情感的共鸣,这样的共鸣也不可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实现。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你的平台多么国际化,最终你和你的家庭和亲人,通过共同的文化认同,建立起来的共同情感共同归属才是最重要的,《刮痧》也表达出了这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