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购买力平价公式表示:
本国货币新汇率=本国货币旧汇率×(本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外国货币购买力变化率)
=本国货币旧汇率×(本国物价指数/外国物价指数)
1.定义: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卡塞尔在1918年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通货膨胀率和汇率变动关系时提出的。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强调,即期与远期之间的通货膨胀率差别必须等同于这个期限内汇率的差别。
如果不一致,就会出现套利情况,直到汇率调整到两者一致为止。在实际应用中,计算购买力平价可以用消费者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或GNP缩减指数表示物价水平。
2.作用:
购买力平价理论揭示了通货膨胀率与汇率变化之间的关系,为汇率预测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即预期的汇率变化应该等于预期的通货膨胀率差异。但由于汇率变动不仅受到通货膨胀差异的影响,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且由于运输成本、交易成本和因贸易壁垒和非贸易壁垒引起的国际市场的分割,导致基于购买力平价前提条件的公式在现实中很难完全成立。因此,汇率在短期内的变动经常背离购买力平价理论。但如果能够准确地预测通货膨胀率,则该理论在长期中以及通货膨胀很高的经济中还是能够成立的,在确定货币的均衡汇率和预测长期汇率变动趋势中有一定作用。
3.实际情况:
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含义是,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是由两国的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决定的。以中美两国为例,若中国通货膨胀率超过美国,则人民币将贬值,反之人民币将升值。根据易纲、范敏的研究, 从1980年~1996年17年中,除了1980年~1984年,1990年~1991年间美国的通胀率高于中国通胀率外,其余年份里中国通胀率均高于美国。当美国通胀率高于中国通胀率时,人民币汇率并没有如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所言而升值,反而贬值了。而在人民币升值的年份,中国通胀率却高于美国通胀率。由此可知,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是背离的,中美两国通胀率的变化与汇率变化之间的关系不符合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因为它不要脸,但还没有不要脸到撕了一层还有一层的二皮脸。
这个原因很好解释:
美元是全球通用货币,全球贸易大多还是以美元结算,众所周知美国防疫不利,企业破产,关闭导致大量失业,没有工作,但美国人得吃饭,所以美国出了一个不要脸的损招儿,就是大量印钱,然后纷发出去。
从疫情爆发到现在美国大约印了7.1万亿美元,但在美国本国流通的可能不到10%,那么其它6万亿哪里去了?当然是注入全球市场了,让世界为美国的不作为买单。
美国本体市场因为大量美元的流入,造成了美国自身的通货膨胀,而全球市场巨大,之所以美元没贬值,是全球市场的美元流通量还没有供大于求,所以还没有贬值。
为什么中国的货币反而贬值了,因为我国本就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全球在哪儿都能找得到made in China的商品,简单地说,就是我国出口贸易制造大于进口,而对外以美元结算,所以就造成了中国吸收了大量美元,美国大量印钱的风险转嫁到了中国身上。
这也正是美国的险恶用心所在,针对中国货币贬值,风险转移,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出口售价,把风险给美国转移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