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朝,很容易给人一种“闭关锁国”的印象。其实在清朝前期,中外之间存在交流互动,甚至连皇帝都对西洋充满兴趣,许多外国传教士还在朝廷身居高位,南怀仁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比利时人,曾担任清朝的工部侍郎,还为康熙讲解过几何学与天文学。
1623年,南怀仁出生于比利时,十二岁时进入耶稣教会读书,十七岁进入鲁汶大学艺术学院学习。
鲁汶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教会大学之一,在此学习期间,南怀仁系统地学习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还涉及天文、地理、数学、历算等知识。
学完哲学课程后,南怀仁又在耶稣会学院学了一年数学和天文学,然后又花了两年时间拿到神学博士学位。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日后的中西交流打下知识基础。
作为教会工作者,南怀仁本打算去南美洲传教,但被西班牙王室拒绝。老天给他关上大门,却给他开了另外一扇窗。1654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卫匡回国述职,南怀仁与之交流后,受其影响,对大清产生心驰神往。于是,南怀仁要求前往清朝传教,并得到教会支持。
顺治十三年,南怀仁、卫匡等人由意大利启程,但出发不久就在路上遭遇海盗,所行物品被抢劫一空,他们不得不重新准备。第二年,南怀仁从里斯本出发,次年抵达澳门。
1659年,南怀仁进入大清内地,先是前往西安传教,过了段时间又被召入京城,担任汤若望的助理,在钦天监协助制订历法。
汤若望是一位著名的传教士,明末来华,后为清朝工作。清朝初年,汤若望多次向领导陈述新历法的优点,并用新历法准确预测了顺治元年的日食亏、食甚等天文现象,最终说服多尔衮,将新编纂的《时宪历》颁行天下。后来,汤若望担任了钦天监监正,深受顺治信任,还助力玄烨的胜出。
汤若望比南怀仁年长三十多岁,在华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南怀仁对这位长辈非常尊重,竭尽全力协助他工作。汤若望在写给同事的信中,对南怀仁评价道:
欧洲传教士来华,很容易与本土的传统儒家文化发生冲突,于是不得不改变传教策略,将教义与儒家学说相结合,因而传教士本身的工作也远超传教范畴。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们要传播西方科技,甚至进入仕途,进而影响皇帝。康熙心胸开阔,喜欢西方科技,所以康熙朝,西方传教士能够得到较好待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鹿鼎记》里面康熙释放汤若望,令其设计制造火炮的桥段,应该是金庸先生嫁接的。帮助康熙造炮的是南怀仁,也因此受到康熙信任,建立起深厚的情谊。终其一生,虽只在中国短暂传教,形势所限,其却另辟蹊径,用另外一种方式践行教义。
如果说一个人没有信仰,作为内在驱动力,很难坚持去完成一件事,更难得的是,一再坚持。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十三载,寻找可以实现抱负的平台,屡屡被拒,在陈国、蔡国之间几乎被杀,如同丧家之犬。以此作为参照系,对比一下南怀仁,来华之路,也是坎坷异常,经过漫长的十年等待,好不容易踏上了传教之路,又遭遇海盗,几乎丧命,但依然不改传教的初心。
历经磨难,抵达中国,开始了传教之路。时间跨度不长,大概不到一年,是南怀仁唯一的,一段传教活动。时任助手因病不能胜任,汤若望写信耶稣会,让南怀仁进京接替。
熟悉天文和算学的南怀仁,对与前辈汤若望,十分尊敬,工作上也很快上手。汤若望对于新助手也甚是满意,其给耶稣会的信中说道:他对这门学科从头到尾作了简明扼要的陈述后,我觉得无需再作任何补充。
康熙皇帝刚登基不久,风向突变。得到鳌拜支持的杨光先,上书弹劾汤若望,指控其在荣亲王选择葬期一事上,选择“洪范五行”,不符合礼制,犯了大忌,是造成董鄂妃病逝、顺治驾崩的主要原因,将汤若望一干人等,逮捕下狱论罪。
判决结果:汤若望凌迟,南怀仁等人杖责。万幸的是,太后力主开释以及京城地震等诸因素下,汤若望性命得以保全,改将其一伙人羁押。这是1664年发生的事。
四年后,康熙亲政,借汤若望一案为契机,打击鳌拜一派势力,整饬朝政。先是派出大学士进行摸底,调查了解,汤若望一伙究竟懂不懂天文历法。 南怀仁指出,杨光先一伙制定的旧历,两处最明显不过的错误:
康熙与众王公商议,谨慎起见,决定让南怀仁与杨光先一伙进行比试,通过天象观测证明其论断是否正确。南怀仁与吴明烜(杨光先副手),用各自的观测仪器观察天象。比试结果:南怀仁测验,逐款皆符;吴明烜测验,逐款皆错。南怀仁还向康熙力主,取消当年的闰十二月,取得了康熙信任,被任命为钦天监监副,主持全面工作。实际的钦天监监正杨光先,已在本次比试中落败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