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不是培养的,是个人努力、科研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现阶段我们的社会人心浮躁,科研环境功利死板,的确不利于大科学家成长,但近年大家认识到问题所在,相信将来一定能出大科学家
什么叫“最顶尖的科学家”?牛顿是、爱因斯坦是、麦克斯韦也是,他们是历史上最顶尖的科学家。这样的“最顶尖的科学家”不是培养就能培养出来的。让爱因斯坦站出来说说用什么方法能够成为最顶尖的科学家,即使爱因斯坦说了自己的成功体会,别人也不可能照他的总结成为最顶尖的科学家。
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那样最顶尖科学家的出现是与时代紧密挂钩的,脱离了时代去谈培养出牛顿、爱因斯坦是耍无赖。以爱因斯坦为例,相对论在上世纪初就已经完全具备了破壳而出的条件,就等一位聪明勤奋、思想大胆的学者为其接生。爱因斯坦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宠儿,如果他早降生三十年或晚降生三十年,他很可能只是一位默默无名的路人,即使他有卓越的天资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成就排在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之后的科学家,例如杨振宁、费曼、温伯格,他们也可以算得上是最顶尖的科学家,他们是他们所在时代里的最顶尖科学家。这样科学家的出现与他们所受的教育、周围的科学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战后的美国逐渐成为了世界的科学中心,美国出了一大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像杨振宁、费曼、温伯格等人的主要科学成就都是在美国取得的。中国在这一方面与美国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如果只是把诺贝尔奖得主当做最顶尖的科学家,中国也是有能力培养出的,尽管这个能力远不能和美国进行比较。除了屠呦呦,中国在一些方面也有了诺贝尔奖级别的成就,比如薛其坤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发现刚问世时,杨振宁就称赞这是诺贝尔奖级别的发现。薛其坤也凭借此发现获得了中国版的诺贝尔奖——未来科学大奖。
想像美国那样诺贝尔奖遍地开花,中国还有很多很多的路要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世界科学中心的位置不是简单的砸钱就能砸出来的。中国还需向美欧等国家学习很多经验。
原创作品,禁止侵权,侵权必究。
中国现在大概率上,还不能靠自己的能力培养出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
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真正科学思想传入我国才200年内的事情,国内基础科学研究还很薄弱,和世界科学强国有很大的差距;其次、我国有“学而优则仕”传统不良思想的影响;再次、有“学以致用”实用主义的影响等等。
但,最重要的还是,国内现在缺乏民国***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土壤,这是创造力的源泉,可惜,百年过去,依旧缺乏!
出路在哪?我以为,首先扭转“学以致用”的实用主义原则,大力发展基础科学理论研究;其次,国家应加大科普方面的教育,提倡科学精神,对于传统文化,要区分优劣,虽然我们是几千的文化历史古国,但遗留了很多糟粕,像易经之类玄学就应该坚决抛弃,所谓文化自信,是对优秀文化的继承。再次,国家要引导整个社会要形成崇尚科学的风气,让科学家真正成为人们心中的明星,而不是***明星。
所以,靠国内自己培养最顶尖的科学家,短期不是很现实。有人说既然国内培养不出来,就送出去留学再回来嘛,这顶多也是权宜之计。先不说国内教育在思想创新上被束缚了,出国深造能否有所成就还是个未知数,就算学成还不一定会回归。
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对于中国现在能靠自己的能力培养出最顶尖的科学家吗,如果不能,出路在哪呢之话题,我个人的观点认为,中国现在是难于培养出最顶尖的科学家之情况。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先来说说原因,一方面,顶尖科学家不是培养出来的,是个人目标性刻苦钻研悟性超凡的结果,成为顶尖科学家的人其智商会高出所谓的培养者甚多,已大大超出了“培养者”现有知识基础的水平。二方面,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是应试制度,所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都是常规知识的活字典,只要在记忆能力方面出众,就能在应试中考出好成绩,能进入名校和所谓的人才库。培养出这样的所谓优秀学生,会把常规知识记忆成为标准牢固化,并常会带进参与社会的工作当中,令人对其有硬板、不会变通、不会灵活运用知识和不会有创新思维之感觉,一句话,就是所记忆的知识参与社会工作的实际应用水平大差。大多数都是被记忆获得的标准化知识所圈住,缺乏知识参与社会变通的应用与应变能力,缺乏创新性思维和跨越式的悟性,按部就班,按记忆固化知识柜架内容行为,是无法能成为顶尖科学家的。
再来谈谈出路在哪里,要从哇哇抓起,从小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思维、想象力和洞察力,不是定式的知识,要设多个答案,不能以一个答案作为孩子学习知识的标准化,引导孩子们从小热爱科学,增加科学前沿知识和科学小实验课堂教育时间,多做些与科学相关的各项活动,为孩子们灌输并获得科学的创新思维、想象力和洞察力,不断提升孩子们对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辩别问题,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灵活性与变通性应用之悟性,为孩子们从小建立牢固科学的发明创造之悟性基础。此外,国家和各地区要成立科学家俱乐部,定期举行科学前沿课题演讲沙龙,对各俱乐部中有突破性研究成果的课题,可总汇到国家俱乐部中由科学家们进行交流与鉴别,经多数通过后并视为是年度重大突破或发现,国家要给予肯定和奖励,营造科学成果展示平台与氛围。
只有这样,我国今后才会有滋生出顶尖科学家的土壤,才有可能会诞生出顶尖而伟大的科学家。不知这样的回答是否准确?!如读者阅后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希给个点赞并关注我,可阅读到我相关科学领域前沿上千个的原创答题,欢迎各位一起来讨论和学习。宇明于东莞市。(注:原创作品,抄袭可耻。)
我认识一个普林斯顿的研究员查尔斯,是一个华人,他的水平在普林斯顿相当于中上层,但是在中国科学院几乎找不到对手。而他现在仅仅只有20周岁(18周岁担任普林斯顿研究员,19周岁出版大学教科书)。这样的超级人才,是我们可以培养出来的吗?
我想,培养当然也是很重要的,但是更多的需要天赋。比如,他15岁才接触现代数学,16岁已经出版了数学专著。我曾经问他的智商有多少,他笑笑没有回答。可惜,他这样的人才,不能为中国所用。想到查尔斯,我又想起来另外一个人。这个人是浙江台州人,家境贫寒,叫他比尔。比尔也是一个天才,比查尔斯稍微弱一点,14岁已经横扫天体物理学,天体物理在他手上,就如同橡皮泥一样。但是,他很穷。由于他们在一个群,所以经常交流。查尔斯对比尔非常欣赏,觉得他在中国不能得到很优质的教育,所以和美国哈佛大学联系,替他申请了赴美深造的机会。比尔17岁去了哈佛,本科硕士连读,全额奖学金,这些都是查尔斯一手操办。我估计,比尔是不会回国了。
我们国家拥有这样的高智商人才,因为贫困,所以被挖走去了外国,这实在是一种遗憾。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杨国斌,哲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政治学教授。
杨国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与社会学系讲座教授,数字文化与社会中心主任,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传播学会会士。1993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文学翻译方向)博士学位,2000年获纽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夏威夷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巴纳德学院。